三部门发文规范网络直播营利行为(三部门发文规范网络直播盈利行为)

资讯2年前 (2022)发布 AI工具箱
28 0 0

随着网络的发达,各种直播平台成为了饭后消遣的娱乐,但直播平台的打赏功能却让许多未成年人深陷其中,对于未成年直播打赏的行为,法律是怎么认定的呢?三部门近期发布规范网络直播营利行为,具体是怎么规定的?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三部门发文规范网络直播营利行为(三部门发文规范网络直播盈利行为)

网络主播是一系列策划、编辑、录制、制作、观众互动等工作。

三部门发文规范网络直播营利行为

3月31日消息 日前,国家网信办、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网络直播营利行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强化信息共享、深化监管联动,着力构建跨部门协同监管长效机制,加强对网络直播营利行为的规范性引导,鼓励支持网络直播依法合规经营,切实推动网络直播行业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 中发展。

《意见》明确,加强网络直播账号注册管理。网络直播平台应当每半年向所在地省级网信部门、主管税务机关报送存在网络直播营利行为的网络直播发布者个人身份、直播账号、网络昵称、取酬账户、收入类型及营利情况等信息。

规范网络直播营销行为方面,《意见》指出,网络直播发布者、网络直播服务机构、网络直播平台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不得通过造谣、虚假营销、自我打赏等方式吸引流量、炒作热度,诱导消费者打赏和购买商品。

规范税收管理方面,《意见》强调,网络直播平台、网络直播服务机构应依法履行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义务,

不得通过成立网络直播发布者“公会”、借助第三方企业或者与网络直播发布者签订不履行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义务的免责协议等方式,转嫁或者逃避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义务;不得策划、帮助网络直播发布者实施逃避税。

三部门发文规范网络直播营利行为(三部门发文规范网络直播盈利行为)

未成年网络直播打赏行为的认定

司法实践中涉及网络打赏、网络游戏纠纷的多数是限制行为能力人,即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

这些人在进行网络游戏或打赏时,有的打赏金额高达几千元、甚至几万元,显然与其年龄和智力水平不相适应。在未得到法定代理人追认的情况下,其行为依法应当被认定无效。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二)》对未成年人参与网络付费游戏和网络打赏纠纷提供了更为明确的规则指引。

意见明确,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经其监护人同意,参与网络付费游戏或者网络直播平台“打赏”等方式支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款项,监护人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该款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该规定更多地考量了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同时引导网络公司进一步强化社会责任,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法律依据

1、《民法典》

第十九条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

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第二十七条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

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

(一)祖父母、外祖父母;

(二)兄、姐;

(三)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但是须经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同意。

2、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二)》的通知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经其监护人同意,参与网络付费游戏或者网络直播平台“打赏”等方式支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款项,监护人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该款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