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李斌,或许该跟“小弟”李想学一下管理

资讯1年前 (2023)发布 AI工具箱
7 0 0
蔚来李斌,或许该跟“小弟”李想学一下管理

销量、利润等财务指标不达预期,甚至前员工爆料等偶然事件,背后都是管理问题。

我承认,对于蔚来汽车是有一丝丝粉丝滤镜的。

这种粉丝滤镜,始于2017年蔚来在北京五棵松的首个NIODay上,在初登台的李斌略带紧张的个人演说中,看到了真诚沟通的姿态,看到了对于用户的重视。

更重要的是,看到了中国智能汽车的先锋样本:新颖的造型设计,女王座驾与360度车身安全,高性能的三电系统,人性化的车载智能系统NOMI、3分钟换电技术等,彼时蔚来的产品与技术都走在行业潮流前端。

后来,这种粉丝滤镜,来自于李斌与秦力洪两位车圈少壮派领导,每次在面对媒体的公众场合,都带有一份比传统车企老总更平等的视角、更真诚的沟通态度。

来自于蔚来的普通员工,乃至电话销售,都带着一股温和有礼的范儿,和创始人的气质一脉相承,员工没有跨国公司精英们的矜持距离感,销售也没有别家电话销售那种急于推销的急功近利感。

来自于蔚来把“用户型企业”从热门概念变为汽车行业争相效仿的新商业模式,通过用户APP、一年一度的NIODay、各种细致到家的“上门服务”,建立起同行羡慕的品牌认同与用户粘性。

有了这层粉丝滤镜,即便在2019年蔚来遭遇融资困难,面临生死考验时,我依然相信蔚来肯定不会倒下,肯定有未来。一个朴素的判断就是,蔚来是中国新造车中的“头号种子”选手,从创业团队到品牌形象再到产品技术,都处于领先位置。

但是,最近,我对于蔚来的粉丝滤镜开始破碎。

蔚来李斌,或许该跟“小弟”李想学一下管理

01

知行不一

价值观领先只限于口头?

一是蔚来前女员工爆料被男同事性侵未遂,工作表现一贯优异的她却“被离职”。事情经过已有媒体广泛报道,在此不再赘述。

令人意外的则是蔚来的回应,一是介绍“真实”事实,周末时间,徐性实习员工约当事人外出,“打脸”爆料女生说半夜被同事闯入房间。潜台词这是非工作时间员工间私下联系,暗示受害女生并非完美受害者。

二是强化时间线,表明受害者是在半年后才离职的,暗示离职和案件没有关系。

三是成立调查组,调查爆料人所说的情况是否属实。

在女员工的爆料中,侵害者性侵未遂被刑拘,是公安部门认定盖戳的事实。女生在爆料时面对外界巨大的舆论压力,刻意隐瞒一些具体细节,甚至对细节进行编造说谎,虽然不可取,但情有可原。毕竟在网络键盘侠的“火眼金睛”与随口编排中,铺天盖地的污名化、网络暴力等不是普通人吃得消的,网暴害死人的事时有发生。

但蔚来却在第一时间披露真实细节,成功转移事件焦点,让女生陷入外界巨大争议中,和众多的非完美受害者那样对外剖析,自证当时自己确实“清白无辜”。但是否涉嫌强奸,早有专业权威部门认定盖戳了,为什么要在这些细节上纠缠?为了证明爆料女生不可信、转移事件焦点?

重点不应该是该受害女生是否因为案件在工作中受到歧视,蔚来的人力做法是否合法合规?但是,外界等了一周多也没见蔚来第一时间成立的调查小组的调查结果,倒是第一时间把受害女生是周末接受邀请外出的细节披露得清清楚楚。

官方声明转移事件焦点、尽可能把公司摘出来,大事化小的公关应对策略,以及受害女生后续回应原帖被删,被人力疯狂打电话谈赔偿等应对策略,让人丝毫看不到对受害女生的尊重和保护。

再回头看蔚来官方声明中“零容忍任何的违法犯罪与性骚扰行为……呼吁尊重和保护女性的工作权益,坚决杜绝职场性骚扰行为”等冠冕堂皇的表态,真是伪善。

蔚来李斌,或许该跟“小弟”李想学一下管理

如果别的公司这样应对,可能还不至于这样让人反感失望,问题是这是蔚来,品牌定位高大上,用户瞄准走在时代前端的中产精英人群,代表城市中产新生活方式、新理念的蔚来;是把用户型企业打造成自己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是品牌理念、企业精神都代表中国本土造车企业最高水准的蔚来,外界的期望自然更高。

当你看到一只蟑螂时,说明房间里已经有很多只蟑螂。蔚来这次女生爆料,看似是偶然事件,但恐怕离不开公司隐形的不尊重女性的价值观、职场性骚扰的办公室文化,受害女生的爆料中,也列举了这一点。

正所谓没有期望就没有失望,品牌调性一贯高大上,十足关爱体贴用户的蔚来,在这次前女员工爆料事件中体现出来的知行不一,一边高喊各种合法合规、尊重女性等“政治正确”的口号,实际上却贯彻不到位,甚至有拖延耍滑头的嫌疑,这才是真正令人失望的。

当然,在一些胸怀天下的干大事者眼中,这些男女之事都是些许小事,影响不了大局。

02

换电与服务

能否成蔚来坚固的护城河?

蔚来李斌,或许该跟“小弟”李想学一下管理

那我们就来看看蔚来的大局,很不幸,问题比知行不一、理念与实际两张皮问题还要严重。

前不久,蔚来发布了2022年财报,关键数据不好看,远没达到行业分析师们的预期:

2022年总营收为 492.686 亿元,同比增长 36.3%;不计入股权支出,净亏损144.37亿,较2021年的40.17亿元同比增长259.4%;整体毛利率由2021年的18.9%下滑至10.4%;共计交付12.25万辆汽车,同比增长34%。未能实现2022年销量15万辆的目标。

有媒体测算,以2022年122486辆的交付量计算,蔚来平均每卖一辆车亏损11.78万元。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同样在疫情、原材料保障、特斯拉降价等外界影响下的理想汽车,2022年的财报数据则好看得多:

2022年全年营收452.9亿元,同比增67.7%;第四季度净利润为2.653亿元,是理想汽车首次实现盈利,不过全年依然亏损20.3亿元;第四季度毛利率达到20.2%,全年毛利率达到19.4%;全年交付133246辆新车,同比增47.2%。

2021年,蔚来销量开始落后,跟不上理想与小鹏的增速时,外界的分析是没有新车,但到了2022年,蔚来一口气推了3款新车,还是卖不动,销量依然未能爆发。

蔚来李斌,或许该跟“小弟”李想学一下管理

现阶段的蔚来,有点类似于推出Model 3之前的特斯拉,企业初创期闯关成功,品牌知名度有了,需要一款真正走量的爆款车型,证明自己的实力,给外界投资者信心“充值”,才能继续大规模融资维持自己的造车大业。

有利的方面是,现在智能电动车的行业大势已经十分明确,不管是电动化的三电技术还是智能化的自动驾驶、智能座舱技术,技术路线、方向趋势都相对明确,产业链配套也越来越成熟,不像特斯拉作为创新极客大部分靠自己探索。

不利的方面,电动化的门槛降低,电动车竞争者增多,蔚来想要维持创新企业的形象难度增大,技术产品也面临更大的挑战。比如在自动驾驶上,小鹏已经跑到前面,在对于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和产品空间、配置上,蔚来又PK不过“产品为王”的理想。

这几年,蔚来的行业领先优势逐渐缩小,已经从之前产品理念、技术综合实力、服务模式等全面领先的新势力领头羊,变为“服务为王”的新造车第一梯队。至于蔚来在产品与技术上有何令业界惊叹、领跑行业之处,越来越不清晰。

走出2019年艰难时刻以来的这几年,蔚来的主要成绩是换电持续加码,服务领先的护城河优势依然稳固,但技术与产品优势乏善可陈。

但换电前景业界一直有争议,其将来能否成为和充电一样追普及,还是特定场景下的补充,快充技术普及是否会将换电挤出主流市场等。在技术路线前景不明的情况下,蔚来持续加码换电,外界一直有质疑。

还有服务,“海底捞式”的上门服务固然很能收买人心,但也意味着人工成本的高昂投入,而且和汽车行业一贯追求的大规模、高效率背道而驰。

蔚来李斌,或许该跟“小弟”李想学一下管理

关键这些都不是技术与产品层面的突破,而技术与产品足够硬核,才是企业发展与品牌塑造的最强动力。看看特斯拉,凭借在超级工厂、一体化压铸等造车工艺、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自动驾驶、机器人等新技术领域持续不断的突破,以技术创新不断降本增效、加深对核心产业链的掌控等,从一度被看衰唱空的“骗子”,变为如今的“苹果接班人”。

对于本土的新造车公司,我们不能奢望其像特斯拉那样带来革命性的颠覆式创新,但也总得结合中国消费者需求做出特定的技术创新、商业创新,得不断有令业界眼前一亮、竞争力够强的产品,才能在越来越残酷的行业淘汰赛中生存下来。

03

竞争加剧

管理内功该提升了

为什么看上去资源禀赋最具优势的蔚来,反而被原本不如自己的小弟们一个个超越?除了行业竞争加剧的外部环境,原因主要在蔚来身上。

在2023年年初,蔚来李斌在内部信中列举了8项团队做得不足的地方,包括:

交付量增速落后于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市场的整体增速;

应对供应波动,很多厂商的反应更迅速,更高效;

针对需求波动,惯性太强,调整不及时,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新车上市前后的软硬件质量问题已经影响了产品口碑和声誉;

测试车事故和数据被窃取事件暴露出公司内部管理需要加强;

建立了用户满意度的反馈机制,但解决问題的闭环速度仍然距离用户的期望有很大差距;

组织和团队在过去一年中扩展过快,内部沟通效率亟需提升;

数字管理系统不能很好支持业务的新需求,已经成为了业务发展的瓶颈。

李斌在内部信中指出,2022年团队持续扩张,但职责不清晰、目标不一致、流程不完善、 重复建设的情況比比皆是,效率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李斌列举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就是公司内部管理有问题,导致效率低下,阻碍业务发展。

较真点来说,近期前女员工爆料的职场性骚扰与人力歧视事件,去年测试车辆从研发大楼坠落等偶然事件,都指向共同的问题:蔚来的内部管理。

蔚来李斌,或许该跟“小弟”李想学一下管理

要弥补管理方面的短板,远点的研究对象有特斯拉这样追求管理极致高效、极致降成本的行业颠覆者,近的则有头顶“抠厂”名号的理想。

之前,理想是受制于早期小型电动车项目失败,以及融资不像蔚来那样大手笔,不得不紧抠成本。而今,理想主动在组织架构、管理流程上进行调整,主动研究微软、苹果、丰田等国际巨头的组织管理,管理理念与管理工具,向成功者学习取经。

今年2月,《中国企业家》刊发了一篇对于理想汽车李想的专访,里面有很大篇幅介绍了李想对于组织转型的实践与思考,里面的一些金句,不仅适用于理想,也适用于蔚来:

“三家新势力的节奏和行业爆炸性的增长出现了一个错配。但对理想来说,我觉得80%还是自身的能力和管理问题……像我们这种涉及软件硬件、AI等各种复杂因素、长周期的企业,你如何做到确定性和灵活性能够兼备?要去研究全世界最成功的企业……他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建立了很强的生产力工具,就跟有了枪,有了炮,有了车一样。”

面对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即将达到千万辆级别,市场增速放缓的行业前景,特斯拉已经祭出官降大招,并放出风声造车成本还能再降一半,从市场策略到舆论攻势都占据上风。

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到了“拼刺刀”阶段,情怀理念、风口热点等口头上的东西,已经很难再打动消费者与投资者,消费者要看到足够打动人的产品,投资者要看到实实在在的业绩增长。

如今,再次看到媒体同行“蔚来有没有未来”的标题时,我很难再像以往那样给出肯定答案,肯定有,如果蔚来都挺不过去,新造车还会有谁能活下去?

但现在,蔚来已经不再是那个站在时代浪潮之巅的领头羊了。再不在内部管理上对自己下狠手,真的有被淘汰的风险。

图片:来源网络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