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西湖 | 读张岱《西湖梦寻》:一部小型的西湖志书

资讯2年前 (2022)发布 AI工具箱
14 0 0
走近西湖 | 读张岱《西湖梦寻》:一部小型的西湖志书 走近西湖 | 读张岱《西湖梦寻》:一部小型的西湖志书

清康熙十年七月十六即公元1671年8月20日,这一天张岱的心情很不平静,他用颤动的双手将这份不平静写进了新书《西湖梦寻》的自序里。

如果将时光倒流三十年,那一刻,人在西湖的张岱或许正在花红柳绿的苏堤漫步,或许正在景色清雅的西溪探幽,或许正在岣嵝山房苦读,或许正在龙井闲坐品茗……这样的场景曾经是他再普通不过的日常生活,但如今已成为遥不可及的人生奢望,只有在梦中,他才可以重温这些旧日的美好时光,慰藉自己那颗已经凉透的心灵。

清康熙十年(1671年)这个年份是打开《西湖梦寻》的一把钥匙。这一年张岱七十六岁,那个被他念念不忘的大明王朝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黑洞中二十八年。天地玄黄,时光荏苒,一切都不可改变。

对于一位风烛残年、心灰意冷的老人而言,此时此刻怎会有如此闲情雅致来写这本书?此前的感慨和思考不是已经在《陶庵梦忆》中说完了吗?还有什么让他如此割舍不下?

走近西湖 | 读张岱《西湖梦寻》:一部小型的西湖志书

清刻本《西湖梦寻》

了解了这一点,也就读懂了《西湖梦寻》,读懂了西湖,读懂了湖光山色背后的风景和沧桑。

大明王朝灰飞烟灭之后,张岱也曾进行过一番徒劳的反抗,眼看大势已去,复国无望,转而从战场走向案头。他要用笔墨为失去的故国和自己保存一份历史。具体呈现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以写史的方式郑重撰写,其成果是《石匮书》《石匮书后集》;另一种则是以文学的笔法感性书写,成果是《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前者是一个王朝的历史档案,后者则是一个人的感性记忆。张岱以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记录了那个悲喜交加的时代。不过从后世的反响来看,《陶庵梦忆》《西湖梦寻》更受欢迎,影响也更大,如今已成为文学经典。

《西湖梦寻》的篇幅并不长,全书七十二则,除第一则总写西湖之外,一共写了七十一处西湖及周边的名胜,这是张岱眼中的西湖七十一景,是属于张岱一个人的西湖。

走近西湖 | 读张岱《西湖梦寻》:一部小型的西湖志书

清乾隆姑苏刊本《西湖十景》

问题在于,既然要抒发人生的万千感慨,写出那份刻骨铭心的家国情怀,为何不直抒胸臆,明白道出,反而要借助西湖这处山水胜迹呢?其用意究竟何在?答案还得从字里行间去找。可以说,这既是一种情感的选择,也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称之为情感的选择是因为张岱一生都与西湖有着不解之缘,他的许多人生痕迹和记忆都在这里。从其祖父开始,就在西湖置业。他从小跟随长辈在此生活,走遍这里的山山水水,对西湖的熟悉程度并不亚于越中老家。对他来说,这里并非客居之地,而是自己的家园。他也曾多次到过如今的江苏南京、苏州、扬州等地,但都没有这样熟悉,感情也没有如此深厚。

长期居住,日久生情,这不过是人之常态。更为重要的是,西湖的这七十多处风景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这是属于张岱的风景,这是张岱一个人的西湖,也是他可以安放灵魂的精神家园。尽管这些山石树木、亭台楼阁都是客观存在,但在不同人的眼中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色彩,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林黛玉一样,一千个人心目中就有一千个西湖。

长时间的留恋并没有让张岱对西湖产生审美疲劳,反而不断让他产生新鲜感。从《西湖梦寻》这部书可以看出,他始终用自己的眼睛在寻找,寻找别人没有发现的风景,寻找风景新的内涵。湖心亭的秀美人人皆知,从早春到晚秋,摩肩接踵的游人都可以看得到,但其冬日雪后的雅致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欣赏的,只有作者和三五友人才能享受这份透着孤寂的宁静。七月的湖上,游人如织,一到夜间,则空旷无人,作者偏爱的正是月色下散着凉意的风雅。即便是人迹罕至的幽深之处,他也找到了奇美的风景。这些风景人人可见,但到了《西湖梦寻》一书中,则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和情感,而它只属于张岱。

也正是如此,当无情的战火烧过这片土地,山河易主,物是人非,山石还是原先的形状,花草依然每岁枯荣,但此时的西湖一下变得陌生,已不再属于张岱。人不能没有家园。旧日熟悉的西湖风景并没有消失,而是永远刻在记忆里,对张岱来说,这种带有梦幻色彩的记忆比现实更真实,也更值得留恋,由此不难理解这部书为何要用《西湖梦寻》这个名字,也不难想象在一处处西湖风景的背后蕴含着多少丰富复杂的内涵和情感,不管这份情感是欢快还是苦涩,都值得细细体味。

因改朝换代而失去西湖的并不只是张岱一个人,而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被改变命运的人。饱读经史的张岱知道西湖意味着什么,失去西湖又意味着什么,因此《西湖梦寻》记录的并不只是他一个人的记忆,而是一个时代、一个族群的记忆。从这个角度来说,借西湖抒发家国情怀是一种非常理性的选择。

说理性的选择是因为很少有风景名胜能像西湖这样,受到大自然的特别钟爱,在并不算大的空间里荟萃了如此多的美到极致的风景,能得到历代文人墨客如此多的眷顾和赞美,千百年来累积了如此丰厚的文化遗产。在这里,不必说奇石、秀峰,不必说烟柳、溪水,随便一座庙宇、一座小桥,乃至一座亭台,都见证过千百年的风云变幻、悲欢离合,将岁月的沧桑浓缩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中。有形的灵山水秀背后是说不尽的人文风情,西湖集自然人文风景于一身,成为唐宋以来中国文化的荟萃之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西湖就是一座中国文化的陈列馆。通过对这一代表性风景的书写,可以透视一个时代的变迁,由此抒发对历史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和感叹。

走近西湖 | 读张岱《西湖梦寻》:一部小型的西湖志书

《西湖梦寻》 苗怀明 译注 中华书局

张岱显然意识到这一点,他在寻找风景的同时,也在追溯这些风景的前生今世,将其记录下来,《西湖梦寻》可以说是一部小型的西湖志书。在个人的描述与感慨之外,还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文献资料。不管是祠堂陵墓还是道观佛寺,张岱皆在有限的篇幅中详细介绍其创建及兴废的经过,包括时间、主事者、缘由等,都如实记录。这部书可以说是一个个景致的简史,既有纵向的史实的梳理,又有横向的空间的叙述,全书合在一起,就是一部西湖的变迁史,这也是一部感性的中国文化变迁史。

END

来源:光明日报 走近西湖

作者:苗怀明

图片:苗怀明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