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观察】“我不是说过了吗?”为什么不能说

资讯2年前 (2022)发布 AI工具箱
6 0 0

“我不是说过了吗”。透露着一点不耐烦,又略带嫌弃的口吻,很多人在政务服务窗口可能都被如此“反问”过。

以后这种态度可能要小心了。近日,北京政务服务综合窗口人员能力规范公开征求意见。这份文件对窗口人员的行为和语言规范作出了不少细节的规范,比如,接递文件资料时禁止出现“丢、扔、抛、甩”等行为;“急什么,没看我正忙着吗”“我不是说过了吗”“有牌子,自己看清楚了再来”等用语则将被列为服务禁忌……

问题不大,烦恼不小。这些基层政务窗口存在的“小问题”拖不起也等不起。北京的规范一出,网友们对此拍手叫好,并建议全国推广。

长期以来,政务服务出过不少难为人的段子。“证明我妈是我妈”,诸如此类的奇葩证明比比皆是,为了一件事跑断腿,“一句话”打发人的情况时有发生。

工作人员一言一行看似秉公办事,但老百姓的体验感却极差。这种冷冰冰的态度,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还极易给人造成政府部门敷衍了事的错觉。

基层政务服务窗口,代表了政府的门面,既是政府服务百姓的最前线,也是帮助大家办事解决问题的第一现场。把“不耐烦”收起来,把“高高在上”降下来,好好说话,认真办事,言行规范的字字句句,便是改善营商环境的点点滴滴。

作为基层工作人员,每个人的言谈举止、办事能力、业务素养、工作态度,不仅关系着与个体相关的大事小情的办理效果,还关系着政府服务口碑和水平。

几个月前,安徽省政务服务中心新增了一个窗口,专门处理在别的窗口办不成的事。除了安徽,全国多地都曾设立“办不成事”窗口,意在解决各种办事问题的“疑难杂症”。

这些年,营商环境更上一层楼,大家纷纷卷起来。有的提出“办事不求人”,有的说让企业家“站C位”,有的要做“店小二”。

无论是北京出台的新规,还是多地试水的便利办事窗口,殊途同归都是为了让政务服务更高效、便捷、“丝滑”,有态度更有温度。

“放管服”改革持续多年,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推进器。一系列改革细化到具体工作人员,无非是服务态度是否良好、办事流程是否规范科学、运行过程是否顺畅。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是重要的制度供给,是高质量发展的底座。营商环境好,老百姓就能放心办事,舒心生活,企业家就能敢于投资、安心经营。

北京商报评论员 陶凤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