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汽」被投资人嫌弃,自动驾驶公司还有机会吗?

推荐1年前 (2022)发布 AI工具箱
12 0 0

作者:谢人杰

在亦庄通过APP打了一辆萝卜快跑,16元起步价+2.8元/公里,比有人出租车略贵,但有补贴,3公里实际花费3.6元。

有人说,这是阿波罗在做公益,其实客户是拿自己的耐心“众测”。

说是无人,驾驶席上还是有个老哥端坐,官方称“安全员”,其实就是在自动驾驶“沙雕”的时候负责接管。果然,刚上车前面就有个电动三蹦子,飘飘悠悠在路边晃,明明可以超车,但萝卜就是跟在后面。安全员老哥无奈地说“静止三蹦子能超,动的超不了”。乘客们只好闭嘴,别问,问就是人工智能。过了一会儿,老哥自己憋不住了,一掰方向盘,手动超车。

去过亦庄的都知道,这里街道横平竖直、标线清楚、红绿灯规范、车辆行人稀少,只是偶有外卖抢行。体验过的人都不知道,没了补贴,谁来伺候这样的AI。

雷声大雨点小

百度有别的业务可以养活自动驾驶业务(阿波罗计划),吆喝了很久,将数十家企业列为合作伙伴,但真正谈成“上车”的客户有多少,百度讳莫如深。我们只能看到,百度亲自下场造车(集度)。

而小马智行作为自动驾驶创业公司,过的更凄惨一点。虽然也和百度一样,在国内几大城市有限开放Robotaxi试运营,但现在当然谈不上盈利,就是给投资人看的一场秀。

Robotaxi的技术基础是L4自动驾驶。现在L4什么样,就算再外行的投资人也该醒悟了。多年盈利为负、现金流开始捉襟见肘的自动驾驶公司,开始募不到资。这和2020年之前,投资人抢不到额度,只隔了两年。

他们应该庆幸还活着,做Robotaxi的自动驾驶软件公司其实已经死伤枕籍了。烧光福特、大众领衔投资几十亿美元的Argo AI已经倒闭,技术人员被两家大厂收走做L2+去了。

就连业内头牌Waymo,估值也从1500亿美元跌到300亿,还不敢上市,就算拼了命流血上市,破发妥妥的。11月10日,Waymo宣布在凤凰城全面开放Robotaxi运营。凤凰城是什么路况,大家都懂。也算是给尸体抹粉,这玩意现在能赚钱才出鬼了。

上市也不是时候。美股被“鹰牌”美联储连续加息打懵圈了。纳斯达克盘子里,十几家上市的自动驾驶相关技术公司,其现价相对IPO价格,跌幅都超过80%,远远劣于大盘。而且滴滴的半夜敲钟,也断了后人的路。港股,港股现在还用谈论吗?

几乎所有的自动驾驶类公司,都已经不谈今年上市的问题了。

表面上,是自动驾驶公司找不到商业变现的途径。以前其实也没有,但投资人还能听进去L4的故事。现在故事听腻了,公司拿不出业绩,被嫌弃很正常。

硬件为王

实际上,自动驾驶这条赛道,现在有点走窄了。深一点的原因,就是硬件发展超过了软件。这和当年PC的发展有点像,和手机的路数是反着来的。简单说,摩尔定律有限回归。

和自动驾驶有关的供应商有三类,一类是刚才说的,小马智行、百度、魔门塔、Pony.AI等,是软件为主、软硬结合的系统级解决方案;另一类是硬件为主(有的也嵌入算法)的供应商,诸如高通、Mobileye、英伟达,以及它们的下游,寒武纪、地平线、黑芝麻、曾经的特斯拉等;第三类则是传感器供应商,国内的禾赛、华为,国外的Quanergy、Velodyne、Luminar、Ouster,都涉足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当然更有海量供应商,但这些领域太过拥挤,门槛太低,有名号的反而不多。

这两年,第一类公司犹为尴尬。其核心竞争力是算法,公司的主要人力都投入到算法优化这条路上去了。简单说,就是如何在有限的算力条件下,做出效率更高的算法。深度学习、规则规划、大数据训练,其本质都是训练算法更聪明,如何在几个有限的模型下,对现实中千差万别的场景,做出正确反应。训练的结果,在本文开头大家也都见识了。

但是现在硬件发展的太猛了。Mobileye现在的主流产品eyeQ4算力2.5Tops,功耗只有2.5W。Mobileye善于在螺蛳壳里做道场,该公司最高时占有率80%,很多车企都用过,譬如蔚来ES8就用过,觉得很香,然后“蔚小理”扭头新车全上了英伟达的Orin。后者算力254Tops。还不够的话可以叠加,蔚来就在ET7上用了4枚,算力达到1000Tops。

虽然主机厂吐槽说Orin怎么优化,芯片利用率也超不过30%,但是力大砖飞,算力冗余到这个程度,精进算法毫无意义,直接暴力解算即可(这种算法相当于迷宫里的老鼠,见到障碍就躲)。

而英伟达今年9月份发布了Thor(锤神),算力2000Tops,一枚芯片搞定自动驾驶、座舱和车载操作系统所有算力需求。这下子高通、Mobileye彻底给整不会了。

Mobileye还在养头老牛慢慢搞,下一代EyeQ5芯片,总算开窍了,允许用户二次开发,但算力仍然拙计,只有24Tops。

主机厂选谁,不用多想。因此,这能解释英特尔2017年收购Mobileye,到现在重新将后者打包上市,两次价格差不多,5年买了个寂寞。就这还得抢时间,正在贬值的牌要立刻打出去。

大算力、大冗余、完善工具链,打爆了软件的蝇营狗苟,至少眼下如此。主机厂自己就可以组织人马训练AI,无非是海量规则规划,然后以数据量和数据平台训练算法。

如此一来,算法公司卖不出产品,在情理之中。

搞不定“长尾”

再往深了说一步,网上有不少行云流水一般的无人车路测视频,2019年的时候确实惊艳一波,但现在基本上叫得出名字的自动驾驶公司都能做到,无非是算法拟合、地图感知决策,反复试错调优。什么1000公里无接管啊,全都是吹牛皮。特殊场景还可以(园区、矿山、港口、低速无人车),如果不挑路况,最多30公里就已经到了边界。

因此,关键是“泛化”问题。就是一套算法,能适应多少实际路况。大多数实际行驶的数据没什么价值,都是重复。只有不超过5%的数据,是新场景。偏偏这样的场景还层出不穷,永远无穷无尽,这就叫“长尾效应”。L4搞不定的,就是“长尾”。

开头说了一个三蹦子的例子,其实这样特殊例子有无数个。譬如眼下秋季落叶成堆,你教了算法如何辨识路边落叶堆和站立行人,也教会它,就算落叶掩埋了一段标志线,也可以“接续”。实际上来了一阵大风,吹起漫天落叶,无人车往往嘎的一下就停了,它不知道这些东西是可以忽略的。

一片水洼,一只松鼠,一个撑伞的行人,一条有狗蹿出来的小巷,都给决策带来无穷无尽的麻烦,而人类驾驶员几乎不会受到影响。

所有技术团队认识到,不存在工程手段,给所有范式提供彻底解决方案。2019年之前,有很多业内人士和自动驾驶公司的创业者,都预言了高等级自动驾驶部署的时间。无一例外,他们都翻车了。商业模式不可行,源于技术上走进死胡同。

现在已经有些自动驾驶公司,不打算死磕本地智能了,他们开始指望云端+5G高速互联+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即智慧城市),但这需要政府出大头。

信息互通的情况下,超车、过十字路口,都提前给周围车辆发送请求。云端通过统一策略协调。而无须盲猜对方意图,提升效率和安全性。毕竟数据链传送,远远快于车辆机械运动和制动。云端协调方式,比设计单车复杂行为逻辑、训练AI模型要简单得多。

除了部署一堆先进玩意,智慧城市有一个潜在的前提,就是简化交通路面。除了无人汽车,街上不许出现别的参与者。不但行人、各种不按套路来的牛鬼蛇神,就连有人驾驶汽车也不出现。这不就是平面上的航空自动驾驶吗,安装一个感知、决策、最多外加表决系统就完事了。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技术塑造交通模式,还是先创建新模式引领技术?没有验证之前,政府其实投无可投,大家空对空。

两条路都旷日持久,风投资本对此已经丧失了耐心。中美皆然,又赶上股市不好,风投资本和一二级市场统统过冬,没有造血能力的自动驾驶公司,要不然就抱紧B端客户,做点特殊场景的解决方案,要不然就强撑着依靠大股东支持。如果两样都靠不上,就只能关门了。这恰恰是当前搞算法的公司,现实中的三个去向。

有失意的就有得意的。相比Robotaxi妄图一步到位,主机厂渐进式迭代路线,因为每一步都能兑现一部分商业价值,被证明可行。当初不往水坑里扔钱,现在也证明是明智的。

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现实。不过,资本退潮了也好,没有资本揠苗助长,自动驾驶继续走硬件建设为主、软件辅佐的路线,能发挥现实的规模效益。换句话说,这一行几年内没有起飞的机会了。下一个风口,取决于理论的突破,而非资本卷土重来,这一点倒是确定了的。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