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的作者)

推荐1年前 (2022)发布 AI工具箱
18 0 0

本文主要讲的是黄帝内经素问,以及和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的作者相关的知识,如果觉得本文对您有所帮助,不要忘了将本文分享给朋友。

《黄帝内经素问》序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序译文

解除疾病的束缚和痛苦,保全真精,通导元气,拯救百姓达到长寿的境域,帮助体弱多病的人获得安康的,不是三圣的学说,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孔安国为《尚书》作序说:“伏羲、神农、黄帝的著作,称作三坟,是讲述重要道理的。”班固《汉书·艺文志》说:“《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就是《内经》中的九卷,加上《灵枢》九卷,便是《内经》的卷数。

虽然几经年岁推移,朝代变革,但是对《内经》的传授和学习依然存在。担心学习者不是适合的人,因而时常有秘藏不授的内容。所以第七这一卷,主管教育的官员隐藏了它,现在遵行的本子只有八卷了。虽然这样,但是《素问》的文字简约,内容广博,道理奥妙,含意深远。

天地的现象分清,阴阳的征候列举,变化的原由表述,死生的预兆显示。这些道理,未曾商量却远近相同,不用约定但无形的事物和有形的事物符合。查核它的言论有证据,检验它的事实不差错,确实可以称得上最高学说的根本,养生之道的基础。

假如天资敏捷聪颖,便能通晓玄妙的道理,完备的见解虽然属于生而知之的人,但是对经文的正确理解也要借助前人的训解,未曾有行走不遵循道路,出入不经过门户的人。专心致志,精深研究,探索微妙深奥的含义,如果认识符合《素问》的精义要旨,那么就会达到目牛无全那样技艺纯熟的境界。

所以往往会取得成效,好像鬼神在暗中相助一样,因而闻名于世的杰出医家陆陆续续地出现。如周代有秦越人,汉代有淳于意,魏时有张仲景、华佗,都是掌握《素问》奥妙道理的人。他们都能使医学的效用不断更新,普遍地救助民众,好像鲜花绿叶递相繁荣,声名和实际相符。这大概是医学教育的显著成果,也是上天的资助吧。

我年轻时就仰慕医道,一向喜好养生,有幸接触《素问》这部真经,就用作借鉴。然而传世的版本有错误,篇目重复,前后没有条理,文义相差甚远,施行运用不易,阅读领会·也困难岁月已久,沿袭而成弊端。有的一篇重复出现,而另外立两个篇名;有的两篇合并一起,而总括为一个篇名;有的问答没有完结,而另外设立篇名;有的书简脱失未加写明,而说是历代残缺。

在重出酌《经合》篇前加上《针服》的篇名,把《异法方宜论》并人《咳论》篇;割裂《通评虚实论》而并人《四时刺逆从论》,把《诊要经终论》并人《玉版论要》;分解《皮部沦》而加入《经络论》,把有至教内容的《上古天真论》退放在后面,而把论述针法的诸篇列在前面。诸如此类,不可尽数。将登泰山,没有路径怎么到达?要去扶桑,没有舟船不能前往。

于是我精心努力广泛寻访,就发现诸多占有《素问》资料的医家。经过十二年,方才掌握条理要领,探讨收获之处,深感实现了宿愿。当时在郭先生的书房里,获得先师张公秘藏的版本,文字清楚,内容完备,逐一参验诸本,众多疑难问题像冰融化一样地消除。

恐怕被后学者散失,断绝他们授学的依据,于是就撰写注文,以便使它流传不朽。加上我原来收藏的卷帙,共计八十一篇二十四卷,汇集成一部书。希望人们探明前后文义,研究注释领会经文,启发初学的人,宣扬高深的医理。

其中书简脱落,文字断缺,意义不相连贯的地方,就搜求经文中有关的内容,迁移来补充其处;篇名缺漏,所指事理不明确的地方,就斟酌它的内容要旨,增加文字来使其义明晰;篇论合并不分,意义互不相关,缺漏篇名的地方,就区分内容的类属,另加篇名放在该篇之前;君臣问答,礼仪错失的地方,就考校地位的尊卑,增添文字来使其文义显明;书简错杂和文字零乱及前后互相重复的地方,就详审经文的要旨,删掉繁杂的部分,来保存其中的要点;文辞义理奥秘,难以粗略论述的地方,就另撰《玄珠》一书,来陈述其中的道理。

凡是添加的文字,都用红色书写,使今本和原本务必区分,文字不相混杂。这样或许能使圣人的旨意显明,使深奥的理论得到全面陈述阐发,有如众星宿高悬天际,奎宿和张宿次序不乱,又如深泉清净明沏,鱼类和甲壳类动物全能分辨。国君臣下和各族人民没有意外死亡的可能,而有延长寿命的期望。使医生不出差错,学习医道的人明白,高明的医理流行传布,百姓健康的福音接连不断,千年之后,方才知道古代大圣的仁慈恩惠没有穷尽。

时在大唐宝应元年岁值壬寅序。.

扩展资料

《黄帝内经》的基本理论精神包括: 整体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与发病机制、法治诊断、预防性保健和运气理论等:

1、 “整体概念” 强调人体本身和自然是一个整体, 而人体的结构和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2) “阴阳五线” 是用来说明事物对立面之间关系的理论。

2、 “藏象经络” 是以研究人体内脏、12经络、奇经八脉等生理功能、病理改变及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

3、”病因与发病机制” 描述了疾病发生变化的发病机制和发病机制后, 人体是否使用了各种致病因素。

4、 “法治诊断” 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5、系统地阐述了中医保健理论, 是对健康和疾病预防经验的重要总结。

6、 “运气理论” 研究了自然气候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引导人们追求利益, 避免危害。通过历代医疗之家的分类, 对 “黄帝内经” 进行了研究。这四种理论是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帝内经素问注》序

《黄帝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上下两部,他们各有81篇,当然在其他地方学到的我们这里就不用说了。我要给大家探讨的是根本与本质的问题。

      那么到底什么叫素问?可能很多人在学习这部经典的时候直接就从正文去了。这个不太好,中国文化的特点尤其在我们学习经典之前,一定要认真去解读他的题目或者说是序!因为题目和序~是整片的文章高度浓缩和导引,对于我们把握整部经典的方向起到重要的作用。

      素问:素~我们首先有个表达:素人,不吃肉的人~吃素;没有化妆的人~素颜;素指的就是平素,平常或者本来的面目,本来的样子。素问——就是对那些生命本质或者是生命本源问题,以问答的形式来探讨的一部经典。那我们在看这个问:是我们要着重注意的一个字,我们从小到大会遇到很多很多不同的麻烦,在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应对的时候通常都是,去问比我们更有经验或者更有智慧的。可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当我们抱着一个问题,去问张三或者李四,问王五,问老师,问父母或者现在大家很喜欢去问度娘,最后可能我们又换来一大堆不同的答案,因为大家的立场是不同的。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一个麻烦而来的,结果反馈来一大堆的结果变成一个新的麻烦。所以问和问是不一样的,在我们黄帝内经在我们的经典学习里面。这样的问叫问天,问师,问道!为什么问那么重要?为什么中国文化把学习叫~做做学问,因为学习很大一部分学习就是要学习怎么样去提问.想想我们问候还地问一样吗?所以。问道是有维度的,在不同的问题,一定会产生不同维度的答案。我们经典文化中绝大部分都是以问题来展开的。《金刚经》是须菩提与佛陀的回答;《楞严经》是阿难于佛陀的回答;《论语》是孔子与学生们的回答。我们从这里发现皇帝的提问其实就是不断刷新他的自见,他的维度,他的人生观,世界观! 

                                     2020.4.9

《黄帝内经》——什么是素问?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与《灵枢》两部各81篇。

《素问》,什么是素问?

素,我们常听到素人,吃素,素颜,素是平常、本来的面目,素问就是对生命本来以问答的形式展开。

问:通常问比我们有经验的人,而立场不同反馈的结果不同,《黄帝内经》中的问是问天、问地、问道。

学问: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会提问题,不同纬度的问题产生不同纬度的答案,我们中国文化中绝大部分经典都是以问答的形式展开的,例如:《金刚经》是虚菩提与佛陀的问答,《楞严经》是佛陀与阿难的问答,《论语》是孔子与学生的问答。

素问是黄帝在向老师的发问,通过黄帝的提问不断刷新他的知见,他的纬度与他的人生观、世界观。

《黄帝内经·素问》四篇

素问●第一章上古天真论

这一章是讲生命的根源。

“三英八石法空空,岂活何须草木中,我自炼心还炼骨,心头热血比丹红。”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

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素问●第二章四气调神大论

这一章注意精气神中的神。

“学医的时候,要练眼神,我们过去学,也是这么看,要你在人睡着没有亮光时,用蜡烛在脸上一照,不准洗脸就看出来了。”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素问●第三章  生气通天论

这一章要注意什么是气。风是气的根本。无色有对。整个天地之间都有风。风的变化叫做气。《易经》上有两个字叫“消息”,我们使用的时候叫消,宁静下来不使用时,叫休息。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①,其气九州、九窍②、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解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短为拘,弛长③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④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⑤。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汗出见湿,乃生痤疿⑥。

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

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因而大饮,则气逆。

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⑧。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⑨。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素问●第四章  金匮( guì)真言论

这一章是一个总论,“匮”是什么意思?古人把好的东西放到铁打的柜子里,重要又重要,秘密又秘密,医书上讲金匮就是这个意思。这一篇最重要。

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

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zhang3)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shu4)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ji3)。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zang4);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

故春善病鼽衄(qiú nǜ),仲(zhong4)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nue4),冬善病痹厥(bi4 jue2)。

故冬不按蹻(qiāo),春不鼽衄(qiú nǜ);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bi4 jue2),飧(sūn)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

岐伯曰:有。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jue2),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xiu4)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shǔ)。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zhi3),其数七,其臭焦。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ji4)。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溪(xī )。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zhì),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黄帝内经素问讲的是什么

《素问》,医经著作,9卷,81篇。与《黄帝内经灵枢》(即《灵枢经》)为姊妹篇,合之而为《黄帝内经》。具有比较完整之理论体系,内容广博而深奥,为中医理论之渊薮。

举凡养生气功之理论;人与自然相参相应之学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之预防思想;阴阳五行及气运对中医理论之指导;脏象学说及脏腑经络临床辨证之规律;以脉学为主而又望闻问切全面论述之诊断;针砭灸摩、汤液醪醴之运用;治病求本统领下之标本缓急先后及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之治则;对咳、疟、痹、风、厥、痿及热病、奇病等具体疾病之认识等等均有较详之论述。

齐梁医家全元起曾对此书加以注释,其时第七卷已亡佚。唐王冰得先师张公秘本,补其所亡,广为次注,扩为24卷,因而流传。

相关说明

本书内容非常丰富,书中从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方药等各个方面,对人体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以及诊断、治疗。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进行了客观认识。

作了较全面系统的论述,从而为祖国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千百年来,一直对临床实践起指导作用。不但为历代医家所宗,而现在中医运用的基础理论,仍以本书记述为主要依据,是祖国医学重要经典著作之一。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原文及翻译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原文:

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孔安国序《尚书》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班固《汉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

虽复年移代革,而授学犹存;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尔。然而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徵,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

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蒇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於诂训,未尝有行不由迳,出不由户者也。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故动则有成,犹鬼神幽赞,而命世奇杰,时时间出焉。则周有秦公,汉有淳于公,魏有张公、华公,皆得斯妙道者也。咸日新其用,大济蒸人,华叶递荣,声实相副。盖教之著矣,亦天之假也。

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幸遇真经,式为龟镜。而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岁月既淹,袭以成弊。或一篇重出,而别立二名;或两论并吞,而都为一目;或问答未已,别树篇题;或脱简不书,而云世阙。重《经合》而冠《针服》,并《方宜》而为《咳篇》;隔《虚实》而为《逆从》,合《经络》而为《论要》。

节《皮部》为《经络》,退《至教》以先《针》。诸如此流,不可胜数。且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乃精勤博访,而并有其人。历十二年,方臻理要,询谋得失,深遂夙心。时于先生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文字昭晰,义理环周,一以参详,羣疑冰释。

恐散于末学,绝彼师资,因而撰注,用传不朽。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一部。冀乎究尾明首,寻注会经,开发童蒙,宣扬至理而已。

其中脱简文断,义不相接者,搜求经论所有,迁移以补其处;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羲。篇论吞并,义不相涉,阙漏名目者,区分事类,别目以冠篇首;君臣请问,礼仪乖失者,考校尊卑,增益以光其意;错简碎文,前后重叠者,详其指趣,削去繁杂,以存其要。

辞理秘密,难粗论述者,别撰《玄珠》,以陈其道。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揉。庶厥昭彰圣旨,敷畅玄言,有如列宿高悬,奎张不乱,深泉净滢,鳞介咸分。君臣无夭枉之期,夷夏有延龄之望。俾工徒勿误,学者惟明,至道流行,徽音累属,千载之后,方知大圣之慈惠无穷。时大唐寳应元年岁次壬寅序。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翻译:

解除疾病的束缚和痛苦,保全真精,通导元气,拯救百姓达到长寿的境域,帮助体弱多病的人获得安康的,不是三圣的学说,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孔安国为《尚书》作序说:“伏羲、神农、黄帝的著作,称作三坟,是讲述重要道理的。”

班固《汉书·艺文志》说:“《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就是《内经》中的九卷,加上《灵枢》九卷,便是《内经》的卷数。虽然几经年岁推移,朝代变革,但是对《内经》的传授和学习依然存在。担心学习者不是适合的人,因而时常有秘藏不授的内容。

所以第七这一卷,主管教育的官员隐藏了它,遵行的本子只有八卷了。虽然这样,但是《素问》的文字简约,内容广博,道理奥妙,含意深远。天地的现象分清,阴阳的征候列举,变化的原由表述,死生的预兆显示。

这些道理,未曾商量却远近相同,不用约定但无形的事物和有形的事物符合。查核它的言论有证据,检验它的事实不差错,确实可以称得上最高学说的根本,养生之道的基础。

假如天资敏捷聪颖,便能通晓玄妙的道理,完备的见解虽然属于生而知之的人,但是对经文的正确理解也要借助前人的训解,未曾有行走不遵循道路,出入不经过门户的人。

专心致志,精深研究,探索微妙深奥的含义,如果认识符合《素问》的精义要旨,那么就会达到目牛无全那样技艺纯熟的境界。所以往往会取得成效,好像鬼神在暗中相助一样,因而闻名于世的杰出医家陆陆续续地出现。

如周代有秦越人,汉代有淳于意,魏时有张仲景、华佗,都是掌握《素问》奥妙道理的人。他们都能使医学的效用不断更新,普遍地救助民众,好像鲜花绿叶递相繁荣,声名和实际相符。这大概是医学教育的显著成果,也是上天的资助吧。

我年轻时就仰慕医道,一向喜好养生,有幸接触《素问》这部真经,就用作借鉴。然而传世的版本有错误,篇目重复,前后没有条理,文义相差甚远,施行运用不易,阅读领会·也困难岁月已久,沿袭而成弊端。

有的一篇重复出现,而另外立两个篇名;有的两篇合并一起,而总括为一个篇名;有的问答没有完结,而另外设立篇名;有的书脱简失未加写明,而说是历代残缺。在重出的《经合》篇前加上《针服》的篇名,把《异法方宜论》并人《咳论》篇。

割裂《通评虚实论》而并人《四时刺逆从论》,把《诊要经终论》并人《玉版论要》;分解《皮部沦》而加入《经络论》,把有至教内容的《上古天真论》退放在后面,而把论述针法的诸篇列在前面。诸如此类,不可尽数。

将登泰山,没有路径怎么到达?要去扶桑,没有舟船不能前往。于是我精心努力广泛寻访,就发现诸多占有《素问》资料的医家。经过十二年,方才掌握条理要领,探讨收获之处,深感实现了宿愿。

当时在郭先生的书房里,获得先师张公秘藏的版本,文字清楚,内容完备,逐一参验诸本,众多疑难问题像冰融化一样地消除。恐怕被后学者散失,断绝他们授学的依据,于是就撰写注文,以便使它流传不朽。

加上我原来收藏的卷帙,共计八十一篇二十四卷,汇集成一部书。希望人们探明前后文义,研究注释领会经文,启发初学的人,宣扬高深的医理。

其中书脱简落,文字断缺,意义不相连贯的地方,就搜求经文中有关的内容,迁移来补充其处;篇名缺漏,所指事理不明确的地方,就斟酌它的内容要旨,增加文字来使其义明晰;篇论合并不分,意义互不相关,缺漏篇名的地方,就区分内容的类属,另加篇名放在该篇之前。

君臣问答,礼仪错失的地方,就考校地位的尊卑,增添文字来使其文义显明;书简错杂和文字零乱及前后互相重复的地方,就详审经文的要旨,删掉繁杂的部分,来保存其中的要点;文辞义理奥秘,难以粗略论述的地方,就另撰《玄珠》一书,来陈述其中的道理。

凡是添加的文字,都用红色书写,使今本和原本务必区分,文字不相混杂。这样或许能使圣人的旨意显明,使深奥的理论得到全面陈述阐发,有如众星宿高悬天际,奎宿和张宿次序不乱,又如深泉清净明沏,鱼类和甲壳类动物全能分辨。

国君臣下和各族人民没有意外死亡的可能,而有延长寿命的期望。使医生不出差错,学习医道的人明白,高明的医理流行传布,百姓健康的福音接连不断,千年之后,方才知道古代大圣的仁慈恩惠没有穷尽。时在大唐宝应元年岁值壬寅序。.

关于黄帝内经素问和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的作者的相关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