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展汇聚飞天力量:科幻现实交织,展现非凡“大国力量”

推荐1年前 (2022)发布 AI工具箱
3 0 0

南都讯 早在远古时代,人类便幻想翱翔蓝天。从18、19世纪热气球、飞艇相继升空,到1903年莱特兄弟首次完成载人动力飞行,一直以来,人类对蓝天的探索从未止步。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人类不禁会想象,太空是什么样子?我们能否进入太空居住?

天舟二号与天和核心舱组合体(图片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在第十四届航展的现场,1:1全尺寸的中国空间站组合体展示舱将首次亮相,运载火箭、卫星应用无人装备等尖端展品集中展出,不仅可以体验“嫦娥”探月,“祝融”探火的“宇宙级浪漫”,还让“天上宫阙”闯入“寻常百姓家”,展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嫦娥奔月”、“天问”等对宇宙的不懈追问与探索的同时,让太空变得触手可及。

汇聚飞天力量,再续中国航天梦

很多去过珠海航展的人,都用“震撼”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在这场被路透社称为“历史性”的航展上,中国航空航天科技及高端武器装备的巨大进步直观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航天科技的飞速突破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第十四届航展中展出的按真实比例1:1研制的中国空间站组合体展示舱

本次航展中展出的按真实比例1:1研制的中国空间站组合体展示舱可谓是“网红”,三个巨大的白色圆柱体呈“T”字型排列引得观众纷纷驻足围观,争先一睹“天宫”的真容。据了解,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打造的中国空间站组合体展示舱除舱体外还包括太阳机翼、中继天线、对接机构、大小机械臂、舱内实验机柜等配套设备。经过预约,游客还可以进入空间站内部,沉浸式体验“太空生活”。

一睹“天上宫阙”真容后,新一代火箭家族的集体亮相,再次拉近了我们与太空的距离,其中新的载人运载火箭预计2027年具备首飞条件。

“这两款火箭将来都能为我国下一阶段的探月工程服务。”现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的驻场负责人指着两个“大家伙”说——它们分别是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和重型运载火箭,光是缩小版模型便已气势十足。

航展现场展出的火箭模型

据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介绍,我国新一代载人火箭是为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月面着陆器全新研制的,具备高可靠、高安全性,可将27吨有效载荷直接送入奔月轨道,或将70吨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预计2027年具备首飞条件。

捷龙三号运载火箭则在首飞前夕亮相航展,它是目前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之一,该型固体火箭5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1.5吨,具备“一箭20星”的发射能力。

而相比于我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同台展出的长征九号重型运载火箭体型明显魁梧,最新构型仿佛一座“擎天巨柱”。据了解,该箭正处在研制阶段,新构型为单体式,将具备芯一级可重复使用能力,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50吨、奔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50吨、奔火转移轨道运载能力35吨,预计2030年前后完成首飞,将大幅提升我国进入空间和开发利用空间资源的规模和能力。

此外,一批技术先进的火箭发动机也来到展厅。航天科技集团四院展示了其自主研制的500吨大推力发动机,这是世界推力最大的整体式固体火箭发动机。

首次展出的中国空间站吸引了无数参展商及游客的目光——这一个个由中国制造、中国首发的展品无不透露着国家的强大和国人的自豪。

历年航展的圆梦之旅

“快看,这里可以看到月球土壤!”在国家航天局展厅内,一位前来观展的小朋友趴在展示月壤的玻璃罩上仔细观察。本次是嫦娥五号返回舱及其带回的月球“土特产”——月壤第二次在航展与观众见面。

国家航天局展厅内展出的月壤

每一届航展上,我国自主研发的航空航天装备及技术项目纷纷惊艳亮相,让国人振奋、世界瞩目。

指针回到1996年的秋天,金秋送爽,当飞机的轰鸣声掠过珠海金湾机场上空时,震耳欲聋的飞行表演让国人耳目一新,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带飞行表演并展出飞机实物的国际性大型航展。首届航展上,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长二捆)实体展出,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航天的实力。

首次航展的盛况 来源:航空时报

2000年,第三届珠海航展展出了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号飞船;2002年,“神舟”二号飞船实物同比模型亮相珠海航展;

随后,长征系列火箭、“东方红”系列卫星、“神舟一号”飞船返回舱、嫦娥五号探测器、“祝融号”火星车、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1 1中国空间站组合体展示舱等实物或者模型陆续亮相航展,世界“百强”航空航天企业参展比例也大幅度提高。

与此同时,从有着“空中美男子”之称的歼-8IIM战斗机现身首届展会,到歼-20、运-20、直-20、歼-16、无侦-7、运油-20等航空装备相继亮相,26年、十四届中国航展见证了我国国防力量体系化增强,实力不断攀升。以大国重器筑起捍卫国家主权、国防安全和国家民族发展利益的钢铁长城。

航天精神,托起中国梦

从对月吟诗到取回月球土壤,从遥望星空到成为“一颗星星”,这十年,“中国高度”不断刷新,中国人的航天梦正离我们越来越近。

11月1日4时27分,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发射入轨后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13小时。

11 月 7 日,随着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顺利完成交会对接和转位,中国空间站 “T” 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梦天实验舱 8 个科学实验柜陆续加电开机,即将开始在轨测试。

11月12日10时03分,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随后将天舟五号货运飞船成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天舟四号货运飞船顺利撤离空间站组合体(图片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一个又一个喜报让人热血沸腾,而这在近十年来都是常态,“中国高度”不断刷新。

中国空间站位于距离地面400公里的地方,我们将在那里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月球位于38万公里外,中国探月工程已圆满完成“绕、落、回”三步走的预定计划,正在谋划建设全新的月球科研站;火星位于4亿公里外,“祝融号”火星车已经行驶了近2000米,并带回来自这个遥远星球的最新消息。

十年来,“北斗”指路、“神舟”飞天、“羲和”逐日、“嫦娥”奔月、“祝融”探火、“天宫”遨游太空……中国航天事业喜讯不断,重大成果竞相涌现。

一步一步飞向太空的同时,航天技术也在惠及民生。

据统计,目前,我国在轨运行应用卫星数量超过600颗,2000多项航天技术成果服务民生。2020年开通的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以为全球任何一个地方提供精准的导航、定位和授时服务;“高分家族”形成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高精度观测的天基对地观测能力,为我们描绘出地球母亲的清晰面貌;通信卫星累计为国内1.4亿户家庭提供直播卫星电视服务;风云气象卫星数据形成的天气预报,为人们每一天的出行提供科学参考;航天技术和其他技术相结合,更是孕育出智慧城市、太空育种等多个新业态…

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成绩背后是是航天领域的突破、是中国科技进步的缩影,更是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国探索太空的脚步会迈的更大、更远。

第十四届中国航展报道组 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赵雨琪 实习生许鸿杰

编辑:赵雨琪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